原建設部副部長、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宋春華,日前在以新型城鎮化為主題的論壇上提醒說,新型城鎮化不能只鋪攤子、拼資源,要堅持集約緊湊和低碳,在發展中要“劃定城市界面”。
  宋春華註意到,沒有產業支撐的盲目造城,往往是鋪攤子,建標誌性建築顯示氣派,以廣告效應大搞房地產開發,以物業的增值預期吸引資金。“實際上,這更多是投資性和投機性的需求,少見最終消費,難怪晚上缺少燈火,而被稱為鬼城。”
  宋春華曆數盲目造城弊端:這樣的城市廣場很大卻很少見到人,寫字樓很漂亮卻少有人辦公,超大型公共建築幾乎成了擺設,高企的房價讓樓市轉入低迷,脆弱的資金鏈一旦斷裂,只會留下大量的閑置土地和積壓物業,直接的後果是造成土地資源和能源的極大浪費。
  “雖然空城、鬼城是個別案例,是少數,但反映出中國的城鎮化在空間佈局上,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手大腳,過度地占用土地甚至農田,如此一來土地承載的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難以提升,資源利用率大打折扣。”宋春華例舉了以下數據:到2010年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擴大83%,人口只增長45%,這種增長的比率是1.85,國際公認的是1~1.12;本世紀以來,建成區的面積擴大50%,而城鎮人口只增長26%;2001年到2008年,城鎮人口年均增長3.55%,建成區增長6.2%,城市建設用地增長7.4%,“這些數字都表明,顯然我們土地城鎮化大大快於人口的城鎮化。”
  中央提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,應該貫穿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,要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,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國策就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,要推進綠色發展,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。“要促進生產空間是集約高效的,生活空間是宜居適度的,生態空間是山清水秀的。”宋春華提出,正是從這個意義而言,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有城市範圍和界面問題,城市界面問題是首次提出。
  他進一步解釋說,所謂城市界面是指那種擴張性的、攤大餅式的無限蔓延和無限發展的做法不能繼續,要根據區位自然條件城市的性質,界定其發展範圍,“城市得有邊、合理地確定它的界面。對於人均綜合用地,要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,而我們很多城市人均綜合用地都超過了100平方米甚至超過了120平方米。”
  在宋春華展示的PPT中,用不同顏色標註了“三區四線”的劃定:綠地用綠線圈住,水體標以藍線,紫線代表歷史文化古跡,基礎設施則用黃線標註,這些都應該劃定。“特別是對生態保護區的紅線,監管要更加嚴格,最近成都就出台了生態保護紅線,不准越雷池一步”。
  “要把我們的城市輕輕地放在大自然中”,宋春華提到新型城鎮化過程中,不僅要合理確定城市規模,還要考慮到“開發強度”,就是要避免強衝擊式的開發,不要過多驚動、騷擾、破壞它,就是要尊重自然、保護自然、依托自然,順應天人合一的理念。
 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潘安,以新型城鎮化城市規劃中的“三規合一”為主題,同樣闡釋了通過城市規劃科學劃定城市界面的發展理念與操作路徑。所謂三規合一即指: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、城鄉規劃和土地規劃,這三個規劃合為一個整體性的規劃。
  潘安說,“三規合一”是基於城鄉空間佈局的協調和銜接,“我們只有一個城市,這三個規劃應該變成一個綜合性的整體規劃,才能有效指導城市建設,才能有效規劃如何節約土地資源,如何提高政府行政管理,是非常重要和現實的課題。”
  當前,在三個規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程度的矛盾,特別是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。潘安舉例說,如在城市的邊緣區,一方面可能把不應該建設的區域變成建設區域,侵害了生態,另外一方面,可能是應該建設的區域由於規劃之間的矛盾,造成建設的拖延。這不僅帶來城市規劃錯亂、土地資源浪費,也加重了行政管理成本。
  潘安認為,做好“三規合一”協調對接的關鍵在於對城市空間的界面要有“底線的判讀”,其中包括政策底線、發展控制底線、生態底線、環境底線,還有服務底線。
  現在的城市是混合型的,住宅區裡面混有工業區。而如果按照環境底線規劃,住宅區里不能混有工業廠區,這就是環境底線的排他性。“工業一定要到產業區裡面,在產業區裡面可以配套一定的服務設施,為產業工人和技術工人做服務,但是不可能讓工業進入到居住區裡面去,這是環境底線的排他性。”潘安強調。  (原標題:要有“城市界面” 不能盲目造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5upcr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